以此文纪念我的亲人,尤其是对我影响深远的奶奶和父亲。我敬爱他们,怀念他们。踏着祖辈的足迹,我将继续前行。——维修公司李娜
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一个平凡的家庭。小时候,常听父亲和奶奶讲述祖辈的故事,饱含志气且坚韧的家风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家庭成员的成长道路,在我陷于生活困境时,始终激励着我。
抗战时期,爷爷随工厂辗转数地,为前线会战提供军械支持;伯爷爷是空军教官,42岁为国捐躯;叔爷爷参加抗美援朝,后在东北投身国家工业建设。奶奶因目睹旧社会女性因难产而丧命的惨状,在考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后毅然选择了助产科。年仅16岁的她,面对产妇身体的痉挛和满是血迹的冰冷产钳,克服了内心的恐惧,将全部精力投入工作,当地与我同龄的人中,90%都是由我奶奶接生来到这个世界,奶奶也因此被尊称为“送子观音”。
(图:李娜的奶奶、爷爷、伯爷爷留影)
80年代,乡镇企业兴起,父亲从工人成长为技术员,后当选为镇上的人大代表。退休后,他学习养殖技术,回家养猪,带动村民致富,正赶上了90年代“劳动致富”的时代潮流。
他们用双手建设家园,也用行动告诉我:平凡的努力,终会汇成时代的星河。
1996年,我毕业后进入公交技校学习驾驶,1998年,我正式成为长沙公交的一名驾驶员。21岁到40岁,我一直是一线驾驶员,安全行驶40多万公里。现在,我从一线转到后勤岗位上,将这库房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。
无论是开公交车还是管库房,我始终记得奶奶和父亲教我的两个字——“认真”。当驾驶员时,我每天提前到岗检查车况;现在管理库房,我把所有材料分类编号,定期盘点。
记得2022年7月库房集中改造,正是炎热难耐的时期,为了尽快衔接生产车间,我和同事加班加点地整理货物和货架,每一种货物和电脑数据都要一一核对并科学摆放。空闲之时,我会拿着盘存表在库房里面穿梭,熟记每一种货物的型号、价格以及存放位置;也经常会去车间观察车辆保养流程,了解不同车型常更换的配件,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。
去年车间抢修设备,半夜急需零件。因为平时记录清晰,我立刻找到配件位置,没有耽误一分钟,同事说我这库房像“急救药箱”,我觉得这是对奶奶最好的致敬——她救人用听诊器,我“救”设备用台账本。
有时候摸着库房的货架,也会想起奶奶药箱上的红十字。时代不同了,但“认真”和“负责”永远不过时。
跨越“百年”的家风,在时代的洪流中熠熠生辉,也透过我影响着我的下一代。被兰州大学录取的大女儿,从社会学转到数字媒体技术,积极拥抱新时代发展潮流而做出改变,是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党员;小女儿顺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,保研时收到多所高校offer,最终选择国防科技大学攻读硕士。
(图:李娜和两个女儿的合影)
从抗战烽火到和平建设,从乡村接生到科技报国,我的家人用百年坚守诠释了“有志气、能坚韧、敢奉献”的家风,它不仅是血脉的延续,更是精神的传承—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家国情怀永不褪色。